试卷 > 语文 >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适应性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适应性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

语  文

姓名                                 准考证号               

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照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zì)意    (zhě)色        (qīng)刻间       绿(lù)林豪客

B.(hùn)沌     (kuáng)语       (qiǎn)意识     大腹便(pián)便

C.回(sù)       奢(mǐ)      棕(lǘ)树         血脉贲(bēn)张

D.(piē)开      蓬(hāo)        一小(cuō)        外强中(g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为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也是为了推动浙江自身的发展,勿庸置疑,这必将全体浙江

B2013-2014赛季英超联赛7支强队之间争夺一直十分胶着排名相近的两支球队之间差距相当微妙,甚至一场胜负就能让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分榜头名的更叠变化尤其让人大呼疯狂、过瘾。

C.未来媒体竞争都需要依靠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在此基础上,新闻聚合型网站和传统报业网站之间的竞争和搏弈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士细细思考与掂量。

D.这一方土地为何人才辈出、群星荟萃?人们会发现这里山清水秀,草木葱茏,生态环境极佳。虽是地处偏僻,但因风光旖旎而赢得四方人士的倾心推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观念已经无法对民族和国家的问题中不断变化的现实进行合理阐释,更遑论对现实中日渐凸显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B.生态危机因人而起,也只有通过人自己的合理活动来克服,单纯地由于人的作用导致生态困境而拒斥人的活动,无异于叶公好龙

C.国家领导人这次访美的经贸大手笔,给了美国经济界一个惊喜,在一定程度上以实际行动消解了中美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任赤字”。

D.韩少功的小说《日夜书》通过几位“50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和人性的光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并不是单单仅讲述美食,而是把美食当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相关的、能够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

B.道路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得失成败,进而决定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C.休斯敦说,前期搜索之所以没有发现任何残骸,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带来的结果。

D.受教育年限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将拥有同等人力资本水平,因此揭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需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教育数量指标。

5.下列各句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林在公司受冷落,她向老板递上辞呈。老板挽留她,林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D.一位妇女病愈出院,向主治医生连连道谢,医生赶忙回答:“不用谢,不用谢,您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您的康复是我们的责任。”

6.中华文化圈内热衷于评选年度汉字,以期窥一字而见社会现实和发展方向。如2013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进”:各进一步,渐入佳境;携手两岸,和平可期。请就下面两个汉字,各写一句话,说说入选的理由。(各不超过20字,可不仿照例子,至少运用一种修辞)(4分)

   《新华周刊》2013年度汉字“梦”:                                            

   《北京日报》2013年度汉字“霾”:                                             

7.右面是浙江日报发布的一则公益广告,请予以解说并概括其内涵。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字)(5分)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适应性考试试卷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乡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与信仰表达的文化母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因此,乡土文化是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它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人们从这个镜像里可以看到自己本来的身影,并引发关于自身来自何方的遥远的回忆。正是在这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之中,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梁漱溟先生也曾强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新中国的嫩芽必须从旧中国的老根(乡村)中长出来”,中国要复兴的前提是农民的精神要重建。所以说,乡村文化不仅是现代化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陷入钢筋水泥和机械电子的重重包围之中,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烦恼。于是,长期被拒斥为边缘的、非主流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类型的乡村,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浮躁的氛围之中的人们排解矛盾和焦虑的“心灵家园”。不管是现代社会中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以在此乡村宁谧的环境和古朴的文化中,获得抚慰疲惫心灵的机会。在现代消费文化体系中,乡村文化资源成了传统、原生态、原汁原味等意境的代名词。现代社会在提供乡村文体产品的价值转化机制的同时,也赋予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新的价值评判体系。乡土文化“既可以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为符号性的一面”,并由此而获得多重的价值形式。此外,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观的盲目推崇,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人们文化的贫困、道德素质的下降、精神生活的缺乏等等,这使得这些国家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开始寻找“失去的根”,试图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重建文化本土之内涵。在中国发展中面临人性的迷失即理性的缺失,同样已成为乡村文化重建的核心问题。于是,一些有识人士开始用行动重建乡村的伦理、信任,以及生活方式,旨在再造理想乡土家园的各种新的“乡村实验”已不声不响地在进行,并开始显示出其重要的示范性与影响力。

不仅如此,历史也表明,两种异质文化交流时,往往容易出现“涵化”,即两个以个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从其他文化中获得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是在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传递和整合。而作为一个动态存在的文化实体,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遇,必须经历一个混杂冲突、此消彼长、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相互转化的状态,从长远看,乡土文化会随着它所依存的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变迁,而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变化,必然经历嬗变,最后重构融合了现代文化的新乡土文化。

——节选自胡映兰的《论乡土文化的变迁》

8.下列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B.乡土文化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使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

C.乡土文化有着独立的系统,强调人与人的公共性与人伦性,倡导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

D.乡土文化是一种动态存在的文化实体,在与现代城市文化相遇涵化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非主流化,最终走向嬗变消亡。

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文化的持续接触和影响,可以导致文化的变迁,实际是不同文化彼此之间的交流、传递和整合。

B.在现代化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盲目推崇经济发展观,导致了许多诸如道德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

C.都市居民只有抛弃钢筋水泥与机械电子等现代生活方式,才能避免空虚和烦恼。

D.现代社会能够为乡村文体产品提供价值转化机制,也使乡村文化资源具备新的价值评判体系。

10.结合文意,谈谈怎样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的重建。(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最近的一天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闷热,无风。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膏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他上穿一件无领条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轻易不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试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天边的云厚重起来,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 

“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 

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房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镇长出现在门口,他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        

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着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 

“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 

“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 

“给我记上帐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注】①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

11.第三段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分)

                                                                                   

12.“牙科医生”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分析“牙科医生”的形象。(4分)

                                                                                13. 请赏析小说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

                                                                                

14. 表面上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其实营造出了一种        气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气氛的变化过程。(5分)

                                                                                15.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的孤独。有人说这篇小说也透露出“孤独”,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感受。(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小题。(19分)

风俗

(宋)王安石

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利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

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工者矜能无用,商者通货于难得,岁加一岁,巧眩之性不可穷,好尚之势多所易。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富者竞以自胜,贫者耻其不若,且曰:“彼人也,我人也,彼为奉养若此之丽,而我反不及!”由是转相慕效,务尽鲜明,使愚下之人,有一时之嗜欲,破终身之资产,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贪饕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夫人之为性,心充体逸乐生,心郁体劳则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之能避哉?故刑罚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坏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所宜略依古之王制,命市纳贾,以观好恶。有作奇技淫巧以疑众者,罚之;下至物器馔具,为之品制以节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

【注】①僭:超越自己的本分。②趋末之民:指商人。③贪饕:贪得无厌。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风俗之变,迁民志                 染:熏染,影响。

B一时之嗜欲                       逞:得逞。

C.则上下之力                         匮:匮乏。

D.罚之                               纠:督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

A君子制俗俭   五亩之宅,树之

B工者矜能无用   其身也,则耻师焉

C心充体逸乐生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而又纠罚困辱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立意高远,义理明晰,严正有体,行文畅达舒展,自首至尾,如一笔书,其纤余从容之风令人叹羡。

B文中描绘的北宋社会,节俭之风渐渐被人民遗忘,而奢侈之风在民间大为盛行,结果造成社会劳动生产力下降,生产资料兼并严重,贫苦民众破产等社会危机。

C文章开篇点出“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此警策奇笔提纲挈领。作者对重农抑商的弊端极意论驳,大加挞伐,言简而所思远。

D作者认为,京城是风俗的关键所在,四面八方都注视着京城并加以仿效。加上士民富庶,各种财物汇集,推行节俭很困难,但是崇尚奢侈却很容易。

19.用“/”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如 此 则 人 无 完 行 士 无 廉 声 尚 陵 逼 者 为 时 宜 守 检 押 者 为 鄙 野 节 义 之 民 少 兼 并 之 家 多 富 者 财 产 满 布 州 域 贫 者 困 穷 免 于 沟 壑

20.把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4分)

                                                                                

2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该年蒋士铨出游,至岁暮方回家。及辰:及时。

21.本诗“寒衣”一句,是从孟郊名句“                           ”中化用而来的。(2分)

2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3)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23.《论语》中       曾经向孔子说过类似材料一的话,他的人生态度是         。(2分)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论语》)

(2)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王实甫《长亭送别》)

(4)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小溪虽梦想拥有大海般汹涌的气势,却真切知道涓涓流淌、滋润万物才为自己的本分;独守家园的农夫,虽渴望拥有良田千顷、家财万贯,却深知农耕是最朴素、最基础、最简易的活命方法。

梁漱溟说,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且念头真切,才为真志气。

朱淑真最爱秋菊之志性。咏菊曰:“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4年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D。A顷(qǐng)   B潜(qián)   C靡(mí) 

2. D。  A.勿庸置疑——毋庸置疑    B.更叠——更迭   C搏弈——博弈

3. B。 A遑论:不必论及;谈不上。 B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此处应改为“因噎废食”:比喻受过挫折后,连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了。C大手笔:指规模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计划或举措;名作家的著作;名作家D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

4. B。A“单单仅”语意重复。C“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带来的结果”,句式杂糅。D“不仅需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教育数量指标”语序不当。

5. C。  A“略尽绵薄谦敬失当;B“责成”一词忽视身份,不得体;D“光临”一词忽视了场合与对象。

6.梦:①百年华夏梦,千里中国风(对偶)       ② 梦,成功的桥梁。(比喻)

   霾:①霾锁京华,千年古都变海市蜃楼。(比喻)

②待到雾散霾消时,北京在阳光里笑。(拟人)

7.解说:这是幅由水变形而成的八卦图。(1分)水蒸腾而上为天,又凝水下降为地,并涵育山林湖田。(1分)构成相依相生,循环反复的生态系统。(1分)

内涵:山水林田湖是个和谐的生命共同体,用途管理与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规律。(2分)

8. D。“最终走向嬗变消亡”与原文不符。

9. C。原文没有抛弃现代生活方式的意思。

10.①重建农民精神,解决人性迷失的问题;②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重建文化本土之内涵;③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1.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安静、沉闷的气氛。②为下文牙科医生与镇长交往情节做铺垫。③暗示当时表面平静,其实暗潮汹涌的社会矛盾,预示紧张压抑的氛围。④反衬牙科医生做事专心致志神情和内心的平静。⑤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分析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任意3点3分)

12.①腰板硬实,身材细瘦。②认真细致。专心致志。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目光轻易不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 ③镇定自若。坚强无畏。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甚至准备用驳壳枪自卫。④内心善良,宽容他人。明知镇长已经杀死了二十个人,但面对身为病人的镇长,依然继续手术;手术完毕,牙医不忘提醒镇长用盐水漱口,关心病人。

13.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手法。②没精打采地行军礼,军服的扣子也没扣,说话不看牙医,显示镇长随意、无礼、目中无人的特性。③牙医问他如何记账,他竟然说“都一样”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④暗示黑暗、专制、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⑤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分析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任意3点3分)

14.紧张(压抑)。(2分)①牙医儿子反常的叫声惊动了正在做事的牙医,气氛开始紧张起来。②镇长威胁如果不给他拔牙,就用枪打死牙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③镇长出现,牙医准备自卫,冲突一触即发,气氛变得更加紧张;④牙医拔牙时,镇长紧盯着牙医,担心牙医加害自己,气氛非常紧张;⑤牙医说镇长杀人,气氛紧张而压抑。(分析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任意3点3分)

15.同意。①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专横残忍,乃至杀了二十多人,安定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可见当地贫民百姓多么无助与孤独。②牙医忠于职业,治病救人,竟需持枪自卫,看起来社会动荡让人孤独。③牙医善良宽容美好人性没有唤醒镇长的良知,凸显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孤独。④镇长让牙医幼小的儿子传话,用枪杀相威胁,给下一代留下多大心灵创伤,有着一种绝望的孤独。⑤牙医开始拒绝给镇长拔牙,对身为权力代表的镇长态度冷漠、厌恶,表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体现社会对立的孤独。⑥镇长拔牙过程神情紧张,既是生理的反应,也是心理的反应,担心牙医乘机伤害他,也有着害怕民怨的的孤独。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答不同意,能自圆其说的,酌情给分。)

16B(实现)

17A(A用,拿。B在;对。C表假设,那么;表转折,却。D被;替)

18C(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19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20.(1)但是穷人的孩子连粗布做的衣服也穿不上,商人奸诈巧饰的行为没有完全得到抑制,这是什么缘故呢?

(2)因此,所用的东西还没有破旧就被人丢弃,遵从旧俗的人被追求时尚的人嘲笑。

2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2运用心理细节描写,通过“愧”“不敢”等内心独白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关怀、自己没有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理。②风尘借代“苦辛”之事,为了让老母放心,不使她难受,即便有种种不如意,也不愿说。③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从游子入手,表达了浓浓的感恩之情。

23.接舆  消极避世

24.孔子认为只能跟世人相处,不可与鸟兽同群,如果天下清明,就不跟他们一起从事改革了。体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他人不解感到失意怅惘,但绝不动摇。他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即使主张行不通,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25.(1)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槛菊愁烟兰泣露  明月不谙离别苦

(3)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5)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

【参考译文】

上天爱抚育百姓,百姓追随君主。圣人继承上天的意志,代替上天做了万民之主,其要点在于安定百姓,使百姓获得恩惠,安定与恩惠的要点不在于别的,只在于端正风俗而已。所以风俗改变了,逐渐改变民众的志向,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不可以不慎重。

君子用节俭的风俗治理国家,而奢侈之风则是一种弊端。奢侈之风不加以制止,弊端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呢?像这样,就会竭尽财力超越自己的等级去追求时尚。并且天地生产物质资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人们的生产能力也有限,而日夜的花费无止无休,用有季节限制的财力和有限的人力去供应无止境的消费,假如不加限制,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百姓怎么能不贫苦且浪费资源呢?国家遍及华夏,继承四圣的道统,用制度求得安定,用法纪聚合百姓,收取赋税不会伤及百姓,徭役平均分配,升平的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兴盛,本来应该家给人足,没有一个人不会得其所需。可是穷人的孩子连粗布做的衣服也穿不上,商人奸诈巧饰的行为没有完全得到抑制,什么缘故呢?大概是民风不纯吧!

圣人的教化,从近处扩及远处,从内部影响到外部,所以京城是风俗的关键所在,四面八方都注视着京城并加以仿效。加上士民富庶,各种财物汇集,推行节俭很困难,但是崇尚奢侈却很容易。甚至已经形成一种潮流,凡是新奇的衣帽车马、器物玩乐的用具,早晨出了新鲜款式,傍晚就会风行于四方。手工艺者把精力全用在了生产那些看似华美精致,但是毫无用途的奢侈品上,商人囤积居奇以牟取暴利,年复一年,喜欢工巧炫目的本性没有穷尽,崇行的风尚多次改变。所用的东西还没有破旧就被人丢弃,遵从旧俗的人被追求时尚的人嘲笑。富人之间竞相攀比,穷人也把比不上别人当作是一种耻辱,穷人们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的生活这样的奢华,我却比不上。”从此竞相仿效,而且非要引人出众不可,愚昧的人想满足自己的欲望,有时竟然使自己陷入了破产的境地,自己尚不能觉悟。

况且山林不能供得上野火的焚烧,江海也受不住不停的泄漏,淳朴的风俗没落了,贪婪地风俗形成了,国家财力跟着匮乏。如此一来每个人的品行都随之败坏,士人没有廉洁的声誉,崇尚欺压逼迫成了风尚,遵守法令被当作陋习。主张节义的百姓减少了,兼并土地的人多了,富人的财产遍及各州县,穷人走投无路死在路边。人的本性,内心充实身体安逸就会感到活着是一种乐趣,心情郁闷身体劳苦就想到死亡。像这样的风俗,怎么可能动用法令严加禁止呢?刑罚不能实施就是这个原因。

冲毁河岸的洪水源自涓涓细流;遮天蔽日的大树从郁郁葱葱的小树长起。禁止微小的坏事简单,到了最后再抢救就困难了。应该做的是要完全依照古代先王的制度,确定市集容纳商贾,观察他们的好恶。有用各种奇技淫巧迷惑民众的,一定要把他们关起来严加惩处;至于各种饮用器具,要制订法令,让不同等级地位的人使用不同的器具,用等级加以限制;对手工艺者和商人要加重租税,让他们变得贫困,感到屈辱。百姓看到他们的行业没有好处,又受到拘禁、处罚、贫困和屈辱,不得不回归农业。土地都开垦出来,百姓就不会饥饿了。如果把这些展示给大家看,就不会再有说京城治理好了而天下却管理不好的。
 
(C) 2006-2024 如意了 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