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 > 高中 > 高三 > 语文 >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一诊模拟试卷及答案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一诊模拟试卷及答案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三2016届一诊模拟试题

语 文

命题人:高2016届语文组 审题人:唐正林 周鑫 李国增 刘剑锋 张汉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处,写在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题卷自己妥善保管。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金开诚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因为符合人们的朴素、直观的印象,所以历来被奉为圭臬。然而这种看法正因为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想写出好文章,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为了进行新的工作,从事新的创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就只能作为原料来运用。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简报、讲稿、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除非抄袭),这就如同木料不会自动变为家具一样。

再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而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像、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准确而充分地揭示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在一般的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创造能力主要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杜甫七岁就写了歌咏凤凰的诗,直到晚年也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可见他主要是在作诗的实践中成为大诗人的。他说“读书破万卷”,只是强调了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以把任何一个“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来看。

事实上,知识原料加文字表达还不能成为文章。因为任何一个原料要变为一项特定写作任务中的实际内容,还需要经过提炼加工。

在任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总是要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者主在立新,后者主在破旧,二者又总是难分难解地互相依存与制约。然而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却并不是一望而知、一思即悟的。

就联系而言,在写作中,富于新意的内容无不表现了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例如归纳论证需要举例,有的人看别人的文章,总觉得其中所举的例子是自己早已熟知的,可是在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不善于在这些例子中归纳新意并加以论证。再说到反联系,也同样要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才能在早已被人公认的联系中打进楔子,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总之,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一般的读书虽然也要开动脑筋,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的催逼,所以即使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只是自然出现,而不需要作更加自觉的努力,去扩大和加深新的想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而在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催逼下,开动脑筋才有一定的方向,脑力劳动才有深度和强度;而且在把思考的结果表现为文字时,还要求内容更为精密,表达更为准确。这种锻炼显然不是看了书想一想所能够比拟。所以光是一般地强调积累知识和开动脑筋,还不足以使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

(节选自金开诚《对写作的几种误解》,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明显具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历来被奉为圭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其实并不符合思维科学。

B.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写出好文章来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知识与经验可以作为写作的原料来运用。

C.写作能力具有综合性,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而“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并不是写作的“充分条件”。

D.读书与写作都需要开动脑筋,但一般的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所以即使读书时有一些新的想法自然出现,也不必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专业写作目标明确,大脑各种功能拧成一股绳,大脑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这个过程揭示了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

B.文章以杜甫七岁写诗,直到晚年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的事例,旨在说明“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C.有的文章在归纳论证时善于在人们早已熟知的例子中归纳出新意,这需要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知识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

D.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进行反联系的能力,主在破旧,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反驳了“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阅读积累与写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

B.就如同木料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为家具一样,任何书本知识要变为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还需要经过文字的加工。

C.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在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的作用下,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D.创造能力、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实际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知识的积累,缺少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的催逼而没有开动脑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硃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姚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巡抚在明初时是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仅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宣成书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让他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拔姚镆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帝将他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5分)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 ②直饶:犹纵使,即使。 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等的官爵。

8.结合诗句说明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5分)

9.这首诗通过莎衣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 ,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2)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篇叙述叶三卖果子有什么作用?(6分)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尼 采

——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认为,在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教育者 ,才能使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作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倡导者,他 ,因地制宜地在后山开垦了半亩菜地,每日在地里劳作后方才进食。

③当年,法军经越南进攻中国,冯子材驻守镇南关,面对装备精良的法军,他 ,带领士兵与法军进行肉搏战,打败了法军。

A.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身体力行

B.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C.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D.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和平尊”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当代文明,也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图共赢、促合作的愿望和信念,这也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B.说到底,国产手机厂商必须尽快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和功能特色树立健康的品牌形象,噱头只能带来一时的话题和销量,未来的路还得沉下心来一步一步走。

C.严家炎表示,把自己近万册藏书和书房家具、名人字画等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希望这些现当代文学资料能够给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提供方便和更大的作用。

D.走进李白故里江油,走进在正着力打造的青莲国际诗歌小镇中,可领略千年李白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诗意之城的无限浪漫和科学发展的强劲节拍。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

②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

③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④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⑤这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⑥值得注意的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A.①⑤④③②⑥ B.⑥④②①③⑤ C.②①④⑥③⑤ D.②⑥④③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① 。少读如果彻底, ② ,以至于变化气质: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镣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 ③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7.欣赏漫画《观点不同》,按要求作答(6分)

(1)任选一个人,给他写一段简短的外貌特征, 最少用到一种修辞方式,不少于50字。(4分)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2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

人在世上一遭,你晓得好比什么?就好比一个人独身走夜路。

路,并不是好好的一条到底,而是有许多岔口,走错一个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走了一夜,天亮了,四周一看,一切都清清楚楚:走的是哪一条路,走到什么地方,在哪里上了岔口,如果不是上这个岔口,而是上那个岔口,路就好得多了,目的地也光明得多,可是已经晚了,不可以回头了。上错一条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

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呢?窍门没有,倒是有两条经验可以交代给你: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16届一诊模拟语文答案

1.A(绝对化。注意原文“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一句。)

2.B(文章以杜甫例是为了说明“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

3.A(“提出阅读积累与写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无中生有。)

4.D

5.A(不是乡试而是会试。)

6.C(提拔姚镆为左都御史。)

(1)岑猛党羽卢苏、王受等谎称岑猛没有死,借了二十万的交趾兵力即将到来,夷人相信了这件事。(“党”“诈言”“且”各1分,句意2分)

(2)说大同应当征讨反而安抚,田州应当安抚反而征讨,都是费宏没有把国家利益谋划好,才酿成南北的祸患。(“谓”“臧”“患”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任礼部主事,进升员外郎。提升为广西提学佥事。建立宣成书院,聘请《五经》老师教育学子。桂人祭祀山魈卓旺,姚镆拆毁他的塑像,风俗于是改变。迁任福建副使,不久改为督管学政。正德九年,提升为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授右副都御史,巡察安抚延绥。上疏论边防六件事,都讨论施行了。嘉靖元年,吉囊进犯泾阳。姚镆派游击彭楧从西路出兵,把指挥卜云从狱中释放出来,让他辅助彭楧。半夜拦击,斩杀敌人两个将领,敌人于是逃走了。下诏书褒奖。不久召为工部右侍郎,出京督管漕运,改任兵部左侍郎。

四年,升任右都御史,管理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图谋不轨。姚镆调集永顺、保靖兵力,命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领士兵八万,分路征讨。而姚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采用沈希仪的计策,交结岑猛的岳父岑璋让他作内应,大败岑猛,斩杀岑猛的儿子岑邦彦。岑璋诱杀了岑猛,进献他的首级。下诏进升姚镆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少保,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作官,众将进升级别不等。姚镆请求改设流官,陈述善后的七件事,皇帝回复说可以。于是命令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率兵一万镇守当地。汪必东、申惠上书称病而改驻他地。岑猛党羽卢苏、王受等谎称岑猛没有死,借了交趾二十万兵力即将到来,夷人相信了这件事。卢苏等攻城,张经突围逃亡,城地于是沦陷。王受也攻进思恩府。

巡按御史石金弹劾姚镆失策欺君,一并论列前总督盛应期的过失。皇帝以姚镆有功,允许他可不经请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抚剿。卢苏、王受多次请求宽赦,姚镆不答应,要大举讨伐他们。正逢朝廷建议起用王守仁督率两广军队,命姚镆与他共同率领。姚镆称病请求免职,同意他乘驿车回乡。

当初,广东提学道魏校削减各佛寺道观田地几千亩,全都归入霍韬、方献夫等家。姚镆到了广东,追回田地给官府。霍韬、方献夫非常恨他,与张璁、桂萼合力排挤姚镆。说大同应当征讨反而安抚,田州应当安抚反而征讨,都是费宏把国家利益谋划好,酿成南北祸患。当时费宏虽然已离职,还是藉姚镆来排挤他。姚镆所请获准后,正等候接替,千夫长韦贵、徐伍收复思恩,姚镆上呈此事。下诏先赏赐韦贵等,而抚剿的事宜等候王守仁处置。不久姚镆上奏争辩石金前次奏疏,指责石金阻挠用兵养成寇患。石金也再次上疏诋毁姚镆。皇帝先听了张璁等的话,免除姚镆官职闲住。

其后,卢苏、王受又反叛,皇帝渐渐又想起姚镆。十三年,三边缺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时被召见回答有关事宜。费宏举荐姚镁,李时也附和他,于是命令他以兵部尚书总管三边军务。还没上任,费宏去世,姚镆推辞。皇帝不高兴,仍旧免职在家闲住。姚镆被罢免后,举荐的达二十封奏疏,仍然不任用。在家几年后去世。 

8. ①对仗,如“蒹葭”对“菡萏”,“影里”对“香中”。 ②视觉和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如“蒹葭影里和烟卧”是视觉角度“菡萏香中带雨披”是嗅觉角度。 ③借景抒情,借此景抒发对莎衣的喜爱之情,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之情。(答出2组)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术语+解析)

9. 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也是对官场的厌恶与摒弃。(结合四联分析)

赏析: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1.

(1)选B给3分,选C给2分 (A项中的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画家;C项中“不失华丽”有误。)

(2)①照应题目,突出叶三挑选果子的眼光独到,暗示主人公的另一种才能。②为后文的描述作铺垫。叶三作为“鉴赏家”对季匋民的画独具的敏感和见识,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对生活中美的鉴赏力。③丰富人物形象。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意思对即可)

(3)①热爱生活,有朴素生活经验,勤劳能干。②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④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

(4)(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观点一】合适。① 更好地突出人物关系:鉴赏家与画家是知音,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②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叶三不为金钱所动,谨守信用,人格高尚,是真正的鉴赏家;③深化主题,显出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叶三深明民族大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丰富。(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观点二】不合适。①情节赘余。故事已经讲完,画蛇添足,显得多此一举。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负面作用。容易让读者产生错觉,认为叶三自私、顽固,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占有欲。③不利于丰富主题。埋画虽在某种角度上体现民族大义,但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反映了国人思想意识的封闭狭隘,使主题显得单一。

12.

(1)选D得3分,选 C得2分,选E得1分,选AB不得分。

试题分析:A项错在: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幼年家人早逝就让他变得孤僻敏感。B项错在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因果关系;“学界”表述不准,应为“正统语言学界”。E项错在:本文并没有全面详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详实”也欠准确。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2分)

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2分)

③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分)

试题分析:传记类文章中此类题目一般要从人物精神品质、成就、影响三方面来回答。从精神品质方面讲,尼采反叛了自己的家庭,“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敢于对前人的思想提出疑问,用“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反映出他的独立人格,批判精神。从成就角度看,本文提到了他的著作和思想情况“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引起了轰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提出了‘超人’理想”等等 。从影响方面看,文章结尾写到“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可称之为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1分)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2分)②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2分)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1分)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指明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即本段写了什么,作用一般指结构上的作用。首段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尼采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漂泊”的特点,结构上领起下文。尾段“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高度评价了尼采的影响,深化主题,与首段形成呼应。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2分)

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2分)

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2分)

④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要有批判的勇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要耐住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成就。(2分)

试题分析:这句话出现在结尾段中的总结部分,由此可以断定,这个句子是对尼采一生的高度概括。考生在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分析这个句子的含义,点明“在摧毁中创造” “在孤独中思考”分别指什么,是对尼采哪些方面的概括,然后再结合上述分析谈得到的启示。总之,这类题目在解答时一定要依据原文,切不可脱离原文空谈启示。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13.D(三个成语都表示自身言行的重要,对他人产生好的影响,都带褒义色彩。“以身作则”着重于自身做出榜样;“身体力行”着重于亲身实践,努力去做;“身先士卒”原指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多引申为职位高的人首先干在前面,带头去做。)

14.B(A.语序不当,应为促合作、图共赢。C.搭配不当,提供方便可以,“提供更大的作用”错,应该为发挥更大的作用。D.句式杂糅,“走进”和“在……中”杂糅,去掉其一。)

15.D(横线前面是讲彩陶,所给六句中还涉及龙山黑陶和殷代青铜器,在本语段中,尤其要注意虚词和指代词的照应和指代连接作用,如②句中的“则”字就是和横线前的句子照应的,④句中的“也”是和第⑥句照应的,③句的“刻画”则是兼指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殷代时间最后,放在后面来说。)

16. (5分)①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②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③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17.(4分)要求:突出特征,用语准确,修辞恰当。(2)(2分)示例如下:a观点丰富但并不多彩;b多角度还要深辨别;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方法;d真理具有唯一性。

18.【写作提示】岔口实际上意味着生命中人生面临的种种选择。你选择走哪条路,便会收获哪种结果。至于该如何选择,作者在最后告诉了我们: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那么在作文中,除了这两种大的立意外,我们还可以从中推敲出许多具体的立意。“顺其自然”可以延展出“勇敢做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从容”、“走错路也能遇到美的风景”等立意;“当机立断”则可以从反面推敲,比如选错了路口遭遇失败可得出人生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比如犹犹豫豫就会错失良机可得出“抓住机遇”,比如两个岔口方向只能选其一则意味着要学会放下、贵在专一,以及“人生没有后悔药”等话题都可以入文。

(C) 2006-2024 如意了 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