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 > 高中 > 高三 > 语文 > 山西省2013届高三语文第四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

山西省2013届高三语文第四次四校联考试卷及答案(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

山西省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 

2013届高三第四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

蒋慧明

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再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耻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这一点,从中国曲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实不难找到例证。可惜的是,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

⑤笔者认为,作为曲艺的从业者,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曲艺创演的实践中去,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共赏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而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

B.雅俗共赏讲究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兼顾,内容上要生动活泼、大雅若俗,形式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给人以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D.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属于大众文艺的代表,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当前曲艺创演中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这一点需要认真反思。

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

D.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总是能给各类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笑声”的,它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

B.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

C.曲艺工作者应该向侯宝林、周柏春等老艺术家们学习,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大业中,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通令显和夜袭文静,溃。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势蹙,或说之降                 蹙:窘迫,危急

B.帝劳曰:“何相见晚邪?”          劳:安慰,慰劳

C.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           赉:赏赐,给予

D.自以不习文,固辞                 习:学习,研究

5.下列全能说明屈突通忠于隋朝的一组是  (3分)

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③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    ④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

⑤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⑥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突通直言进谏,用心良苦。他受命检查陇西放牧情况,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相关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B.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内外亲属触犯了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他的弟弟也同他一样方严。

C.屈突通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不与之交战,似乎表现出怯意,后来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D.屈突通不爱财物,清正廉洁。当时贼珍用山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不掠取,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一职。

7.翻译划线句(10分)

(1)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2)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分)

9.试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四十三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杜牧《阿房宫赋》)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陶渊明《饮酒》)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著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高档家具顿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拉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们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一句“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与小说的结尾年轻人成了她的猎物,对比呼应,相映成趣。

B.小说写萨莎“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融夸张、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有鲜明的表达效果。

C.小说第七自然段的描写,不仅写了家具陈设的富丽堂皇,同时也突出了萨莎在面对唾手可得的财物时的沾沾自喜的心情。

D.小说叙述一个年轻的小偷萨莎试图摆平老妇人而窃取财物,反被“窃取”的喜剧故事,揭示了社会中的血腥与残酷。

E.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联系文本,简要回答作者以“完美的猎物”作为小说标题的含义。(6分)

(3)请简要分析老妇人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篇幅短小,但能“尺水兴波”,与作者妙用伏笔有关。请举例赏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与章仲锷先生的交往

铁凝

与章仲锷先生的交往从何说起呢?

1988年夏,我的小说《玫瑰门》将近收尾。我挑出《玫瑰门》中的几章,试着寄给了作家出版社一位年轻的编辑。我急切地想听到职业编辑的真实意见和评价,以证实自己不是在书桌前毫无根据地自我欣赏。依据那个年代的通讯条件和我经验中的编辑阅读速度,我揣测半个月左右能够得到一个答复。

我没有想到,大约五天后,一个闷热的中午,作家出版社那位年轻的编辑携带着我那几章小说,竟专程从北京来到当时我居住的城市保定。和她同来的,是被称为京城几大名编之一的、时任作家出版社《文学四季》杂志副主编的章仲锷。用惊喜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是不过分的,当我把他们让进家门,才知道他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火车票,是乘了一列慢车,用了三个多小时,由北京一路站到保定的。他们没顾得喝水,也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刚一落座就兴奋地和我谈起《玫瑰门》。那位年轻的编辑在读过我的稿子后兴奋地送交她的上级领导章仲锷,章仲锷大约产生了比她还要兴奋的心情,于是两人就一路艰辛赶赴保定。他们在我家草草吃了份蛋炒饭,边吃边谈的还是《玫瑰门》。

和章仲锷的交往就是这样开始的。这交往其实又仅限于文学,没有文坛是非,多的是对作品的分析和一针见血的坦率批评。比如他对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无雨之城》就很不以为然。以我有限的观察,我觉得章仲锷对他的编辑事业有一种近乎狂热的痴迷,对文学有一种持久不衰的激情。也因此,“作品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在他这里就得到了清晰的凸显。他不会因你初出茅庐就对你有意漠视,更不会因你渐渐出名便违心地夸赞你的文章。他对作者的态度不卑不亢,只有谈起他认为的好小说时,才见他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决不吝啬。

2006年初,我的长篇小说《笨花》出版不久,我接到章仲锷长达六页的来信。他在信中详述了对这小说的看法和评价,他说他是在《当代》上读到这小说的,他说“我已年逾七十,平时仍是看看写写,自得其乐……最后,也找点小疵”。他说“我这个编辑有职业病,阅读也是校对。总的说,相当讲究质量,错字少……”接着他认真地指出了一些错字,并就某一节中的一个词和我作了商榷。然后他还特别谦虚地谈到我在小说中用的几个字是他过去不认识的,而现在既知读音也知用法了,他为此感到高兴。

有时候我会拿出这信来读一读,我读到的是一位纯粹而严谨的编辑家对他的作者无私持久的关心和关注,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是某种“顽固不化”的古典的职业兴奋。

还是再回到文章的开始吧。1988年夏天,当我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的写作后,在北戴河有几天短暂的休假。巧的是在北戴河的海边我又遇见了章仲锷。那时我还不会游泳,章仲锷却是游得非常出色。他自告奋勇当了我的游泳教练。他教人游泳一点也不故弄玄虚,比方他说,游泳不难,五分钟你就能学会。当我学会游泳的一刹那,当我独自面对无际的大海时,欣喜和感激一齐涌上心头。人们有时候喜欢用人海茫茫这个词,文海又何尝不是茫茫呢——文海茫茫,深不可测。每个写作者在这大海里都免不了时有趔趄的。作为一个以写作为乐事的人,在从前的岁月里,我的一些文稿能够交与章仲锷这样的编辑家,亦能够得到他的苛刻批评和严厉要求,那真是我的幸运。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寄出《玫瑰门》后,我揣测半个月左右能够得到一个答复,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通讯条件差,编辑阅读速度慢,可章仲锷五天就来了。

B.文章写章仲锷因为阅读我的小说,认识了几个他过去不认识的字,表现了章仲锷的谦虚,同时表明他这样的名人也有缺点。

C.章仲锷坚持“作品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他对作者的态度不卑不亢,不管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著名的作家,都一视同仁。

D.章仲锷只有谈起他认为的好作品时,才见他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他以培养出了像铁凝这样著名的作家而感到满足。

E.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写了章仲锷先生痴迷文学、谦虚严谨、关心作者的事迹,表现了一位著名编辑的高尚品格。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作者与章仲锷交往中的几件事情。(6分)

(3)“当我学会游泳的一刹那……欣喜和感激一齐涌上心头”,作者欣喜和感激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回答。(6分)

(4)有人说,假如章仲锷不是编辑就不会那么执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借《江南style》走红的韩国明星鸟叔为昔日反美道歉的举动,获得了美国民众的肯定,但也招来其他网民的风言风语。

B.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后,能吃的商品,无不冠以“舌尖上的中国”的标签来营销,甚至商品介绍也敬谢不敏。

C.乘着十八大强劲的东风,我们山西省有关部门正在规划如何更好地发掘、利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古城,以便尽快地增强我省的“软实力”。

D.在实际生活中拙于交往的人,多精于事业。他们不善应酬,只想着把工作干好。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潜心钻研,挖井见泉,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许多制度本意是好的,但如果缺乏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尽管这个制度有多么好的初衷,都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腐败问题。

B.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外需持续萎缩的形势下,前三季度,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大约10%的增长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C.2013年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在驾驶行为规范、减少交通违法、预防重大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显现出来了。

D.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表示,H7N9目前处于早期病毒研究期间,相关部门切忌病毒尚未研究清楚就先上疫苗。

15.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⑤④①③

16.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从古至今,中国拥有不少世界一流的作家,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假如中国历代文豪现在都还活着,恰好你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你愿意把这个奖项颁发给谁?请写出理由,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5分)

17.5月12日是母亲节,请以母爱为话题仿写两句话。(6分)

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

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亚历克斯·哈代梦想自己成为一位职业作家,为了这个梦想,他离开了已经工作多年的海岸警卫队,成了一名自由作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他不得不每天贫困度日,经常有上顿没下顿地忍饥挨饿,也受到了不少冷眼和嘲笑,可是哈代却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梦。他不仅没有退缩,生活的艰辛反而更激励他努力地写作,就这样辛辛苦苦追求了17年,哈代的《根》发表了,此后他不断有新作面世,还写出了《德伯家的苔丝》等不朽长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届高三第四次四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A偷换概念,“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B表述与原文有出入,应为“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D“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错,原文说的是“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和谐统一”也与原文“辩证统一”不一致。)

2.D(“都是”“所有”等措辞把话说绝对了。原文意思是,“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3.B(颠倒主次,无中生有。作者认为: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

4.D(习:通晓,熟悉)

5.C(②陈述对象是高祖;⑥从讨王世充是仕唐事)

6.D(“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因为讨王世充功居第一,不包括前面突通不爱财货。)

7.(1)屈突通表面上(假装)说要撤军,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这一情况,率军向前行进,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掠取土地。(关键点“阳”“引”“未之觉”(句式)“舍”各1分,句意1分)

(2)屈突通知道无法避免(兵败),于是下马面向东南,拜了两拜哭喊到:“我力量竭尽作战失败,没有辜负陛下。”(关键点“东南向”“再拜”“屈”“负”各1分,句意1分)

8.飞泉悬瀑,凌空迸射;藤萝缠树,遮空蔽日;群山遥远,峦嶂重叠;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描绘了一幅清幽秾丽、苍茫渺远的山林美景图。

(共6分。对两联内容的概括或描述4分,对特点的概括2分;特点也可概括为“清峭”,特点相符即可)

9.(1)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以后梦中重游此地也难分开。(2分)“清峭”一词,总括颔联、颈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1分)

(2)运用联想的手法(也可答虚实结合)(1分),抒发诗人留恋难舍之情(1分)。

10.(1)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2)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每空1分)

11.(1)A,3分;C,2分E,1分;(B 项没有“夸张与心理描写”;D项有意拔高主题,属于主观臆断;E老妇人是个诈骗惯犯,习惯于黑吃黑,不是所谓的反骗专家,而且事件也称不上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2)①对装扮成钟点工的小偷萨莎而言,“老妇人”就是“完美的猎物”:年老体弱,易于下手,容易受骗;家里存有大量现金,对银行卡不感兴趣。(2分)

②对老妇人而言,萨莎也是“完美的猎物”:自以为是,对人缺少警惕;年轻无知,只注重表象;疏于防范,不敢报警。(2分)

③“完美的猎物”结构上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情节设置更具波澜,从而突出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旨。(2分)

(3)善于伪装,善于示弱;心思缜密,警惕性高;工于心计,经验丰富;行动果断,手法熟练。(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亲爱的,再加点茶?”即是典例。首先,老妇人用热情的语调、亲和的态度与慈祥的笑容用以松懈对方,从而为“下手”创造机会;其次,用再加点茶来实施计划,且能引发读者想像。此伏笔可谓妙手。

再如,小说中两次写老妇人步履艰难,一则是向萨莎示弱,消解她的防范心理;二则用老妇人的“步履艰难”与老妇人“枯枝般的手指”“飞快地摘下”且能“寻找猎物”的迅捷作对比,对人物进行辛辣讽刺。(只要举例恰当,且能简要分析,即可酌情给分)(8分)

12.⑴(5分)CE (E3分,C2分,B1分)(A项“编辑阅读速度慢”表述错误,是我凭经验的揣测。B项,“同时表明他这样的名人也有缺点”表述有误。D项,“他以培养出了像铁凝这样著名的作家而感到满足”于文无据。)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条陈述作者与章仲锷交往中的几件事情,答案分布不集中,学生应该通读全文,逐一筛选要点信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章仲锷从北京到“我”家谈论小说《玫瑰门》的相关事宜。②他对“我”的小说《无雨之城》不以为然。③他给“我”写信评价“我”的小说《笨花》。④章仲锷教“我”学游泳。(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每点2分)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找到答题区间(第六段),然后根据语境分析理解。重点抓住第六段中的这几句话去理解:“他教人游泳一点也不故弄玄虚”、“每个写作者在这大海里都免不了时有趔趄的……那真是我的幸运”。

参考答案:(1)欣喜的是:学会了游泳;在人海茫茫中,找到了知己良师。(2)感激的是:文海茫茫,深不可测,每个写作者都难免有趔趄,但“我”却遇到了章仲锷编辑,他给“我”指点迷津,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每点3分)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题时,要从文章内容出发,不能空发议论。学生应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问题。重点把握章仲锷和铁凝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的态度、思想品德等内容,然后再谈自己的观点看法。

参考答案:

①假如章仲锷不是编辑依然会那么执著。

②铁凝作品《笨花》出版不久,年逾七十的章仲锷给他写了长达七页的来信,指出错字并同他商讨一些词的使用,可见他是一个执著的人。

③从事编辑这一职业,对他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与他的性格修养有关。

(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4分,总括2分。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3.D(A、不合语境。风言风语:指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或暗中散布某种传说。B、谦敬失当。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C、用错对象。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一般形容内容。D、不二法门:佛家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14.D(A搭配不当,“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后面不能接—个不确指的词语“多么”,应把“尽管”改为。不管”。B不合逻辑。“保持了大约10%的增长速度”和“跨越式”矛盾;同时缺少“实现”的宾语。C、语序不当。应改为“规范驾驶行为”。)

15.A(①③总说,③是承接①的转折;②领起下文,⑥是对前面②所说现象的比喻;⑤④总结,④是深层议论)

16.

示例:如果我是诺贝尔评委,我一定力推金庸。

为的是留住那可歌曲可泣、荡气回肠的江湖之事,留住那策马扬鞭、义薄云天的豪侠之梦,留住那意蕴深厚、炉火纯青的典雅之作。

(获奖者姓名1分,获奖者理由3分,修辞手法1分)

17.示例: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每句3分。内容、句式、修辞各1分。)

18.

【立意参考】作材料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成功源自梦想,二是实现梦想需要艰辛的付出,三是执着追求理想,四是贫穷是一笔财富。

附文言翻译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在长安定居。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他的弟弟屈突盖担任长安令,也因为方正严谨而出名。  

大业年间,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掠取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军队包围河东,军队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他的部将桑显和。屈突通很害怕,就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卫蒲地,将从武关奔赴蓝田援救长安。到了潼关,阻止刘文静军队不能够前进,相持一个多月。屈突通命令桑显和连夜偷袭刘文静,结果溃败。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已经出发,显和投降。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避免(兵败),于是下马面向东南,拜了两拜哭喊到:“我力量竭尽作战失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

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珍宝用器像山一样堆积,诸多将领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不拿丝毫。皇帝听说之后,说:“以清廉奉国,名不虚传。”特意赏赐他六百两金银,千段彩绸。兼任陕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被授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通晓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

附诗歌赏析

作品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

诗人一开始就坦露自己惊喜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他站在寺院的上方,好象在召唤后来的游人: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兴致勃勃,意气飞扬。“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带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上方的无限风光。

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

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烦恼!

再写众山的远姿:“众山迢递皆相叠”。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令人游目骋怀,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俱活,气势磅礴。

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登临高处,回顾来时走过的山间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曲折回环。“却顾所来径”,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一句回首总括了山路的艰险,景色的苍茫渺远。

最后,诗人深情地写道:“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真有些留恋难舍。“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久久沉浸在一种留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况味之中。

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

(C) 2006-2024 如意了 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