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广州美术学院历史沿革

1.办学历程和体制沿革
1953年秋,文化部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宏观布局,整合中南文艺学院(湖北)、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广东)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广西)三地三校的美术系(科),创立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初始建制——“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址武昌)。国务院任命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党组书记的胡一川为校长,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为副校长。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址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1978年,我院国、油、版、雕、工艺等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之一。2004年开始举办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华南地区唯一的艺术硕士(MFA)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试点单位。

1986年,我院获准招收继续教育学生;1987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生。2004年,我院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基地”。

2004年9月,我院本科教育全部迁入广州大学城,从而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院先后有“中国画”和“工业设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雕塑”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水彩画”、“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构成学”和“古典国画临摹”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美术教育系被确定为国家教委(现教育部)试点单位。学科目录调整之后的2003年,美术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水彩画”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学术渊源与传承

就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言之,在粤从事过美术教育的艺术家都历史地成为了我院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资源:高剑父、李铁夫、冯钢百、方人定、丁衍庸、倪贻德、李金发、陈之佛、马采、关良、庞薰琹、胡根天、李桦、赖少其、邓白、黄少强、黄君璧、赵浩公、卢振寰、王益论、赵蕴修、黄笃维等。

我院创建之初,是以广东、湖北和广西三地的美术教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批优秀毕业生为师资主体。骨干教师中既有接受过鲁迅先生教诲的“一八艺社”成员胡一川等,又有20世纪三十年代倡导现代主义美术的“决澜社”成员杨秋人和阳太阳,以及强调“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岭南画派传人关山月、黎雄才等。群贤荟萃的师资主体,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使整个学院呈现出艰苦朴素、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结合实际、蒸蒸日上的气象。

1953年,具有延安“鲁艺”革命传统精神的胡一川院长,强调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实践路线,因而形成这一时期我院的办学特色;其成就集中体现在建国初期我院创作的一大批有影响的美术作品,以及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进京作品展”之中。1983年,学院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设计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学科发展道路,进而奠定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院在全国美术院校现代设计教育中先行者的位置。1985年,学院全力推动美术教育专业在我院的发展,主张美术教育“多能”加“一专”的培养模式,从而获得了我院在艺术院校办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部试点”资格。1992年,学院明确了我院“美术、设计、教育、史论”四大模块的学科专业新格局,和“以教学、科研和创作为中心,以校园建设和校产开发为两翼”的办学方略。2000年,学院适逢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并探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2004年,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提出重点建设美术传统学科,突出发展设计特色学科,深化美术教育探索,开拓新兴交叉学科,走“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些办学方针和思想的提出,无不历史地诠释了不同历史时代对美术与设计教育的社会要求,同时也清晰地说明广州美术学院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文脉。

3.人杰地灵、名家辈出

建校52年来,我院名师荟萃。其中有学院创始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胡一川,著名版画家黄新波,美术教育家杨秋人、阳太阳,中国画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水彩画大师王肇民,雕塑大师潘鹤,美术史论家迟轲、陈少丰。还有名师郭绍纲、姜今、徐坚白、杨之光、陈晓南、张信让、高永坚、谭畅、金景山、蔡克振、胡钜湛、郑爽、梁明诚、尹定邦、黎明、赵健等。

我院52年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美术与设计精英:林墉、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王玉珏、陈建中、涂志伟、司徒绵、黄中羊、王序、韩子定、王粤飞、余希洋、王习之、刘洋等。

如今,作为全国八所专业美术院校之一,寓美术、设计、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于一体、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由众多名家组成教学实体的广州美术学院,已经成为华南地区美术与设计教育的重镇;她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