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四川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与应用规划指导意见

四川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与应用规划指导意见

来源: 时间:2019-01-20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实《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实现新时期我省教育信息化“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为加强指导和规范我省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结合四川实际情况,统筹统整各方力量,破除资源孤岛壁垒,立足建成“联接全国、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享共治、协同服务”的具有四川特色、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省建设,特制定《四川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规划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省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全面推进“互联网 教育”,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

二、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与思路

针对当前所存在的资源体系不够完整和精准、资源质量层次不齐、对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提供有效支持作用、资源平台建设缺乏针对性、尚未建成优质教育有效供给新体系、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推动措施不够系统和省级力量缺乏统筹和统整等问题,在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资源服务的基础上,整合省级教研、电教和装备等相关部门在优质教师教学智慧汇聚、资源制作与共享技术支持和教学环境配备等方面优势力量,从资源质量、供给方式、建设与应用途径等多个层面,逐步建成满足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需要,特别是有效支撑教学变革与创新的省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四川省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优质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建成完整和精准公共资源体系,提升资源质量和针对性

以技术对知识学习可能支撑方式为线索,按照教与学瓶颈性问题解决途径与方法的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完整、精准的资源体系,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升资源管理与应用支撑平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解决问题的新教学思路和方法为依据,着重从教师讲解,学生体验与理解、感悟与探究,教与学过程监测调控,名师和优秀学生供给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发挥技术的作用,全面、深入、系统研究技术对知识学习可能的支持方式,规划、设计和建设班班通课堂和智慧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能力提升等所需要的资源,满足城乡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构建优质教育有效供给新体系

根据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能力提升等需要,搭建“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有针对性地汇聚和供给优质教育资源。针对城乡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教学的需要,供给班班通课堂和智慧教学套件资源和支撑个性化调整的素材、工具等资源。针对不同学生自主导学和探究等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汇聚包括优质教师教学智慧和学生学习经验资源、学习支撑工具、分层思考问题等,建立和丰富学习路网,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典型学生的学习经验实时供给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最大限度地将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实现由“课件 题 素材”向“应用套件 路网 生成资源 大数据”的转变。形成完善的教学、研修和管理等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快速流通、共享和兼容。

(三)建立科学有效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地方资源建设和应用

建立地方套件资源和学习路网资源建设工作体系。在教与学融合创新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或学校,分类选拔种子教师,整合学科专家、融合创新应用专家、技术工程师联合打造和支持种子教师,使种子教师能够常态化上课,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在常态化应用过程中形成本地化应用资源,汇聚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推广到全体教师应用,引领和支撑其他教师开展融合创新应用工作。 

形成以融合创新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资源应用培训体系。面向教研员、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级教师等,持续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积极引导学校、教师的观念升级,向上形成高质量的信息化领导力,向下形成全方位的种子教师示范效应,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级各类教师提供大量在教学中融合应用资源的专家讲座、典型学校案例讲座等,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教学研讨等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应用资源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积极推动课题研究工作。引领区域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理念,形成应用模式及应用方法体系。总结相应的可操作的规程,提高学科教师利用资源优化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批现代型有理论有实践的优秀学科教师,真正有效的发挥课题引领资源应用的方向,形成鲜明的区域教育发展领航作用。应积极探索、融合创新,在课题推动工作上形成指引、管理等的工作思路,常态化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课题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将师资、设施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将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向融合创新应用方向引领,提升中小学教师融合创新应用资源的能力,形成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成果,在应用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着力打造教师深度应用资源的示范典型。通过大赛形式,以赛促教,为不同地区的教师搭建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平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优质课案例,为四川省各地区教师提供典型示范案例,深入探索资源应用在创新教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将典型的资源应用模式更好地推广应用,引领四川省资源深度应用的教学方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资源主要建设内容与途径

(一)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资源重点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能力提升以及评价等所需要的资源。应从快速呈现知识、深度理解知识、体验探究知识、培养创新和系统思维能力、供给优质教师教学智慧等方面,按照不同学科融合创新规律和途径,系统建设能够有效支撑教学和学习质量、效率提高的资源。

1.课堂教学套件资源。

应根据不同层次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齐课、上达标课、做优质课等分层次提供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素材包、工具包、同步练习、教学指导以及应用案例包等套件资源。其中,工具包所涉及的教学工具和仿真实验室资源,应提供应用案例视频,为教学应用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课堂教学套件资源应主要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中筛选,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生成,以及在全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评比中产生等途径建设。

2.教学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类资源。

教学工具是针对学科重点和疑难内容,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系统思维能力等所提供的有效支撑工具。应包括改变知识呈现形态体验和理解知识,感悟和探究知识,资料集成支持知识学习,支持知识转化为能力,迭代训练,学科公式与符号、图形与图表等编辑以及微课制作等方面的工具。

虚拟仿真实验室主要解决常规实验教学中实验步骤完成困难、周期过长、成本过高、危险过大,实验现象观察困难,实验微观现象无法展现,以及探究实验环境无法提供等问题。应包括实验原理、虚拟实验操作环境、实验过程操作步骤规范演示、相关思考问题以及拓展内容学习。

教学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类资源,主要通过引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同的成熟产品或服务的途径完成建设工作。

3.教学素材。

准备或调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课教学套件的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素材包、同步练习、教学指导以及应用案例包等,所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素材资源。包括背景资料、学科史实、公式、课文、定理规律、概念原理、与生活实际关联、同步练习等方面的音视频、图片、动画、文本等素材。

应主要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中筛选,引进成熟素材资源产品或业务等途径完成教学素材建设工作。

4.学习路网资源。

以基于问题的知识图谱为线索,按照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建立与学习层次、方式和兴趣爱好相适应的分层思考问题和任务、名师微云课(名师指导、讲解、答疑等)、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分享视频和作品,学习工具、仿真实验室等,并通过大规模实证迭代优化学习路网。汇聚名师教学智慧,建设帮助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活动的学习路网资源,满足学生对名师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融合创新能力。

应主要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评比等途径建设学习路网资源,并充分借鉴其他省市自治区学习路网的建设成果。

5.教师融合创新能力提升资源。

重点建设教学融合创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基本规律和途径,学科主要类型课程教学融合创新实践案例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专业发展。

引进成熟的培训课程资源,并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评比等途径完善和丰富培训课程资源。

(二)职业教育

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水平评价等所需要的资源。应从深度理解和体验专业知识,训练和强化专业技能,感悟和探究专业问题解决,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供给优质教师专业智慧等方面,按照不同专业融合创新规律和途径,系统建设网络课程、技能学习路网、技能培养虚拟仿真实训室、教学素材和案例等类别资源。以专业素材资源、课程资源、立体教材、资源库和智慧学习系统等多种形式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

1.专业素材资源。

专业素材是最基础的、颗粒化的资源单体,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资源类型一般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应主要从职业教育资源库中,引进成熟素材资源产品完成教学素材建设工作。

引进成熟的资源,并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和融合优质活动评比等途径完善和丰富资源。

2.专业课程资源。

专业课程由多个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等组合形成,包括逻辑合理、内容完备、周期完整的标准化课程以及满足不同需要、用户自行搭建的个性化课程。为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课程资源主要分为课程设计类和内容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微视频、演示录像、演示动画、试题、企业案例等。课程资源的标准化要贯彻专业教学标准、覆盖专业核心课程、展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满足网络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

引进成熟的资源,并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和融合优质活动评比等途径完善和丰富资源。

3.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

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主要解决学校面临的实训设备成本过高、存在操作危险问题,解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备内部结构无法展现、生产过程不够直观等问题。借助该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学生将体会到更为逼真的教学场景,真正实现传统教学氛围的无损化上线。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仿真实习实训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同时,现实中无法可见的教学模型、实战项目,也可以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帮助下,被老师和学生360度看到,实现更高效的教学引导。

引进成熟的资源,并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和融合优质活动评比等途径完善和丰富资源。

4.专业立体教材。

专业立体教材是通过AR技术,将传统教材中的重难知识点通过动画、视频、三维交互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将建设的数字化资源与教材完美结合,有效解决了学校资源利用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流程不一致、教学数据无据可依等问题。

引进成熟的立体教材开发技术,并促进全省的教材改革,在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职业能力循序递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统一教学理念与思路,统一课程,统一实训,统一教材,统一学与教资源,统一标准。

5.公共基础课资源。

针对中高职院校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特点,从快速呈现知识、深度理解知识、体验探究知识、培养创新和系统思维能力、供给优质教师教学智慧等方面,按照不同学科融合创新规律和途径,系统建设能够有效支撑教学和学习质量、效率提高的公共基础课资源。重点建设符合中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素材资源、学科工具资源、套件资源和学习路网资源。

(三)学前教育

重点建设培养活动支撑、教师能力提升与活动指导等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1.活动支撑资源。

按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目标培养要求,针对不同类别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从激发孩子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活动、快速感知世界、系统认知问题、有逻辑表达和交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等方面,分层次建设不同类别活动所需要的支撑资源。

引进成熟的资源,并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和融合优质活动评比等途径完善和丰富资源。

2.教师能力提升与活动指导。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互联网 ”等技术,从场景虚拟、过程交互、虚实结合等方面,重点建设活动融合创新理念、思路和方法,活动融合创新的基本规律和途径,活动融合创新实践案例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活动开展,转变活动方式,促进专业发展。

引进成熟的培训课程资源,并通过全省各地所建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体系和融合优质活动评比等途径完善和丰富培训课程资源。

(四)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水平评价等所需要的资源。从专业知识深度理解,专业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的体验、感悟和探究,专业能力系统实训,供给优质教师和行业专家智慧等方面,按照不同专业融合创新规律和途径,系统建设网络课程、问题解决学习路网、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项目)、创新创客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项目)和案例等类别资源。以慕课、立体教材和智慧学习系统等多种形式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

1.网络课程。

针对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专业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按照问题和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具体包括驱动学习的系列问题和任务,所有问题和任务相应知识学习的名师讲解云课,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所需要的虚拟体验、感悟和探究工具等。

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和全省高校优势专业自建相结合等途径完善和丰富网络课程资源。

2.学习路网。

针对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专业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按照问题和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建设学习路网资源。具体包括驱动学习的系列问题和任务,问题和任务学习中疑难点分层次指导微课和典型学习案例视频,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所需要的虚拟体验、感悟和探究工具等。

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和全省高校优势专业自建相结合等途径完善和丰富学习路网资源。

3.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项目)。

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 ”等技术,从过程模拟、交互参与、场景逼真、全程跟踪等方面,建设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室。重点建设支持现象观察、原理理解、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实训操作、创新创客探究、问题指导等方面学习活动的支撑环境。

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和全省高校优势专业自建相结合等途径完善和丰富虚拟仿真实训室资源。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分层组建智慧教育创新团队,明确工作任务,以点带面,推动应用工作。聘请有引领性指导团队,明确阶段性目标,系统指导融合创新工作。全面加强教育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分类分级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汇聚资源的质量。

(二)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资源建设与应用激励政策,全面推动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工作。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和优质案例资源建设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职称(职务)评聘挂钩。

(三)经费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资金,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及示范性应用。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办法,按照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应用。

(四)队伍保障

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素质优良、人员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培育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加强教研力量,增强教学研究的保障力度。教育局应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专家指导组。有规模学校应设立首席信息官(CIO),负责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工作。

首页学校数据培训试卷成语作文专业美术美术小升初

© 2006-2024 如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