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构建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

构建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李吉林 时间:2017-11-22

图为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向李吉林赠送她的三本英文版专著。 何帅 张君 摄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人民政府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暨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专著(英文版)首发式11月16日至17日在南通举行。李吉林《儿童母语情境学习的理论与应用》《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建构的历程》《儿童情境学习课程体系及操作》三本专著英文版由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翻译和印行。来自国内外的52位知名专家与会,近30位专家在大会上作报告。本报特摘选李吉林及部分专家报告内容刊发,以飨读者。

半个多世纪,我一直生活在儿童中间,使我懂得爱儿童所爱,知儿童所需,儿童成了我心灵的寄托,“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课题,我竟做了39年。今年春天,终于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在“儿童情境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不断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理论滋养的启示,深感“意境说”是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经典,更确切地说是“诗论”的精华。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经典代表作。古代诗人的创作也同样是从对世界的认识、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灵感和开始创作的萌动。多少年来,我反复研读“意境说”,读着它,不得不为其内容的丰富、阐述的精湛而震撼。

我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应用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而我深感“一切境界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它使儿童情境学习实践与研究一步步走上民族文化引领的道路,蕴含着本土文化的神韵,更觉民族文化经典之珍贵。

概括真、美、情、思核心元素,儿童情境学习理论架构一步步形成

30年间我持续研读“意境说”,从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并成为儿童情境学习的重要支撑。

真: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真”是“情”“思”“辞”的根基,强调“真实”才能获“真知”,激“真情”。

美:美的愉悦唤起情感,促进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从“美物”到“美文”,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涵、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

情:情感生成儿童学习的内驱力。“一切景语皆情语”,主张“为情造文”,“情”则是儿童情境学习的命脉。

思:想象是创造的萌芽,广远意境开发儿童潜在智慧。“以观察情境积累表象,为丰富儿童想象所需的思维材料”;“提供想象契机,为儿童组合新形象产生需要的推动”。

“真”“美”“情”“思”这四大核心元素正是儿童发展所需,不可或缺,并由此逐步形成中国式儿童学习理论构架。

(一)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营造最佳学习环境

根据马克思“环境与人的行为一致性”的哲学原理,我首先策划为儿童学习营造最佳的环境,竭力让儿童去认识“真的世界”,感受“美的熏陶”,激发“情的驱动”,发展“思的潜在智慧”。

营造环境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拓宽教育空间

为儿童情境学习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选择富有美感的适宜他们成长的空间。只有走进真实的世界,才能为儿童营造宽阔的学习空间。在这样多元的空间里,扩大了儿童视野,身心俱适。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学习,也是活动,获取知识的源泉和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应。

2.缩短心理距离

情境学习提出“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儿童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情感的链接给儿童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进而快乐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保证主体位置

作为学龄期儿童的小学生,学习首先是动机启动、情感的作用,情境学习顺应儿童的情感驱动,引导儿童投入一系列学科活动。这里有审美的、艺术的活动,也有道德的、科学的活动,连同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使儿童在情感与角色意识的驱动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着力创新实践

情境学习环境拓宽,便可充分利用儿童在周围世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和信息,连同已经激起的热烈的情绪,引导儿童着力进行创新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从而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情境学习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使全面发展的目标得以落实。

(二)从儿童心理倾向,揭示儿童主动学习的基本原理

亲历实践、到实践中感悟、又从感悟中提炼概括,这是一漫长的过程,直至1996年,我才从儿童心理倾向的不同角度,构建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四大基本原理。

1.情感驱动原理

儿童情境学习利用移情作用,形成学习者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情境学习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情境学习所创设的情境,首先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儿童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起了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儿童开始关注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他们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情境中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儿童情境学习的优越性就在于以情感驱动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2.暗示倾向原理

课堂上利用艺术手段创设的情境,连同优选的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正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引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

情境学习正是利用暗示倾向,“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二者交织起来和谐进行。情境学习利用暗示倾向,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心理共鸣的过程,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儿童的能力和潜在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

3.角色转换原理

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蕴含着教育者意图,它引起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儿童通过扮演角色、担当角色,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儿童就由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投入的主动角色,主动参与,从而迅速推进儿童学习活动。

4.心理场整合原理

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这个空间。优化的情境使儿童的学习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场”。这样的情境与活动其间的儿童必然处于相互依存的变量的状态,是网络式的联动着、推进着的。心理场理论指出,儿童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育教学目标整合的“力”。这便是正诱发力。在这种正诱发力的推动下,儿童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情境渲染的氛围更为浓烈。置身其中的教师也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得到优化整合,促使儿童用整个身心去学习,顿悟加速产生,从而随之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成为现实。

(三)概括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确立五大教学原则

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让我在实践中的研究提出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并进一步提升为“五大原则”: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美感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人文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也即“主动性原则、美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发现儿童学习秘密,情感与认知结合,确立儿童情境学习核心理念

在“探索儿童究竟怎么学习”的主旋律中,我首先着手研究激发儿童情感的起因,那就是学习动机的形成。正如脑科学指出的:儿童内心的愉悦感和热烈的情绪使脑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刺激神经元生出更多的树突,并增强链接,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指出“丰富环境中的儿童明显具有更高的智商”。脑科学证明,儿童在情境中学习,符合脑功能的科学原理,所以情境学习不仅保证了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这样的学习路径还能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

在“真、美、情、思”核心元素的影响与导引下,我终于发现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那就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儿童情境学习的优越性就在于以情感驱动,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明确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揭开的正是儿童学习的核心秘密。近些年来,这一核心秘密从学习科学那里得到了验证。学习科学指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于是在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时候,我将二者结合,作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核心理念”明确提出,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实施取得高效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揭示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这“三部曲”围绕着一个“主旋律”,即“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历经30余年持续的探究,我一点一点地揭开了儿童学习的秘密,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其内容概括为: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行、思、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一)儿童情境学习范式要领的阐述

择美构境

回顾探究历程,我深知爱美是儿童的天性。美能给幼小心灵带来愉悦,儿童喜欢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做美的事,喜欢听美的音乐、唱美的歌曲,连同大自然的天籁和美妙的音响,儿童都愿意倾听。他们从所见所闻之美,获得快乐的审美感受,激起愉悦的情绪,展开美妙的联想、神奇的想象。因此,我认定“择美构境”是顺应儿童天性育之的有效路径。在真实的情境中优选美的情境,课堂上我通过富有美感的音乐、图画、戏剧等艺术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教材相关的情境。

境美生情

事实表明,充满生趣的美的情境,吸引了全体儿童快乐地学习。在教学现场我无数次感受到,“美”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而情感必然会伴随儿童的学习活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随之大增,认知活动转变成一种体验,思维活动积极展开,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以学为乐,以思为乐。在这普遍的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里,学习效能不断提高成为必然。这正如艺术心理学所阐明的“美能唤情”,是情境的美激发了儿童热烈的情绪。由于暗示的作用,无意识心理倾向,儿童不知不觉地萌发出积极的情绪,正所谓“情不自禁”“情由境生”,由此揭示了“境美生情”的儿童学习的要诀。

以情启智

在大量亲身实践感受与理论感悟的双重作用下,我领悟到儿童在热烈情绪的内驱力推动下,在课堂上为求知而乐,为探究、想象而兴奋、激动,让儿童课堂学习达到了一个比教学设计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求知—满足”的平衡感使儿童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继而又生成新的学习动机。我由此揭示了儿童情绪演绎的过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从生成到发展的过程。情感既为手段又为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在这样的形态中,儿童的情感与思维的活动已融合在一起,且相互补充、相互推进。

(二)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操作策略

境中学

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强调优化的情境将知识嵌入情境中,使儿童情境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有场景、有事件、有角色,甚至有情节,这就自然而然地将儿童的认知与经验链接起来。这样,儿童在情境中,知识也镶嵌在情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神经科学研究指出:情境中的这些与来自儿童经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与儿童学习的新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起输入大脑,这就难以忘怀,易于形成久远的记忆。

境中行

“学”是为了“用”,所以在“境中学”的同时,引导儿童在“境中行”。从而促进儿童情境学习不仅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获得具身认知,而且在课堂上又通过优化的情境,让儿童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生动而真切的模拟操作,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引导儿童应用知识,体验到学习知识的运用价值,从而在运用中有效地培养学习力,磨练才干,产生成就感。这就保证了儿童通过自身活动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境中思

在境中“学”和“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时着力引导儿童在境中“思”,结合学习及运用知识,为儿童拓展其广远的思维空间。正如“意境说”所指出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也让我较早地有意识地启迪儿童的想象。在优化的情境中顺势引导儿童带着想象去阅读,带着想象去习作。因为情境的美、情境的“形”与“情”,更易于激起儿童的所思所想。环境是引起儿童思维动机的重要前提,在境中学与行的学习活动,在情感的驱动下,儿童往往更容易进入“美美地想”的状态中。实践表明,在情境中儿童的想象力是十分奇特和美妙的。

境中“冶”

“美”是教育的磁石,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儿童情境学习中,我先后明确提出从“以美为突破口”到“以美为境界”,主张引导儿童通过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把“美与形象”“美与心灵”“美与世界”“美”与“真”和“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康德语)

在优化的有美感的情境中,课堂是美美的,儿童的心灵也是美美的。在优化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儿童持久地、多侧面地获得审美感受,就会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对客观现实的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深化,体验到审美愉悦,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受情感的熏陶感染,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

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实施,改变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从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使情境学习真正成为儿童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我深切地感悟到,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给予了我智慧的启迪,让我寻到了“源”,找到了“根”,支撑了我构建中国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坚定文化自信 发展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 王湛:

中国非一线城市的一位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由一家国外知名的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并受到国际教育界专家们的关注,这生动地表明了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教育正经历着从大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确实是令人鼓舞的。

对于学习、总结、推广李吉林老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情境教育,我有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第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主要任务,学校课堂是主阵地,一线教师是主力军。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李吉林老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小学课堂里精耕细作,积极探索儿童学习范式,创造了情境教育法。国家对李吉林老师和北京十一学校两个教育改革典型的认定与表彰,正是期望引导基础教育将改革发展的重点转向教学领域,转向校园,转向课堂。

第二,教育教学改革,千改万改,最重要的是让教育与生活走得更近,贴得更紧。近年来,社会上呼吁“教育回到教育自身去”。回到自身的教育又该朝哪里走,怎样走?李吉林老师创立情境教育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只有走向生活,贴近生活,教育改革才有活力,培养的学生才有创造力。

第三,深化教育改革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李吉林老师从古代文化中汲取情境教育的理论素养,展示了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开放的眼光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同时,要重视发掘和弘扬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总结和推广本国优秀经验。

生命不息求索不止的学童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记得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诗人教育家李吉林》,我在文章中说,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2015年,我参加李老师情境教育35周年的纪念活动时讲过5句话:李老师是苏派教育的旗帜,是教育大家的典范,是教育实验的奇迹,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是“新教育”人的良师。通过我与李老师交往的一些故事,也可以看出一位教育家的内心世界。

所有的好老师都是善于学习的,李吉林老师更是如此。我还在苏州工作时,李老师曾经打电话给我,说想到苏州来跟我读研究生,后来她还真的申请报考了华东师大刘佛年先生的博士生,可惜最后没有办成。她说她只是一名师范生,理论素养不够,情境教育要走得更远,需要理论的支撑。

李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年过花甲,她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课程理论到脑科学,她都不轻易放过。她曾经感叹地说:“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向我涌来,大西瓜我是搬不动了,但是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

李老师不仅向理论学,也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她是一个80岁的学童。情境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不断的学习,让她不断地超越自己。

开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壮丽画卷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 陶西平:

老师情境教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以其成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展开了一幅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壮丽画卷,生动地阐明了教育改革的要义,引领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尽管我们曾经无数次强调学科教学目标中,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个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维度,但是多年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要求。每个学科都有其学科本质,有其学科精神,因此,有其学科个性要求,而教育的共性要求应该放在每个学科教学任务的首位,并且融入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情境教学正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同时,张扬了学科教学的共性,从而体现了培养全人格的教育宗旨。这对深化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教育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一个学段的学科教学创新,看来仿佛无关大局,但是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它所证明的道理往往会影响全局。特别是这种创新所体现的精神,往往会鼓舞更多的人投身于创新实践中。情境教学最初只是一个小学学科的教改实验,但它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教育方式,已经推动了教育的理念、哲学和方式的更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使更多学科,甚至整个学校教育获得了宝贵借鉴,从而将情境教学推向了情境教育。

李吉林老师是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迎风斗浪的海燕。李吉林老师就是教育家精神的写照。

首页学校数据培训试卷成语作文专业美术美术小升初

© 2006-2024 如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