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大连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5月4日,时称关东医学院,是我党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急需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医科高校。1949年,关东医学院与大连工学院等一起并入新成立的大连大学,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后独立为大连医学院,从此正式成为五年制医科高校。50年代学校云集了一批老一代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如中科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沈其震、魏曦、吴汝康,药理学家张毅、生理学家吴襄等,大连医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风学风和高质量的毕业生享誉全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1969年,学校奉命南迁贵州省遵义市成立遵义医学院。

1978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和省市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大连医学院终于在原址得以复办。大医人继承和发扬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面对困难,不畏险阻,从头做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校的复建,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连医学院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提高型的高等医科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省属重点高校之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现在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7.46亿元。学校现有17个党政后勤管理机构,2个群团组织,22个教学科研机构,5个教辅机构,1所中山分院,1所附属卫校,14所附属医院(其中3所为直属附属医院),120余个教学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本专科生9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464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70余人,副高级职称1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1100余人。

学校现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1个七年制专业,18个普通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级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5个,现有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部级研究机构、1个部级实验室、1个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1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以来,我校各级各类纵向课题10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4项。共有155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为第三、第四完成单位),辽宁省政府科技奖76项。

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布局合理,均为国家卫生部审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总床位3500余张。附属第一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为辽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和医疗急救中心,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二部住院大楼2002年投入使用,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原附属第三医院划为附属一院,为附属一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附属第一医院正朝着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院目标前进。附属第二医院是卫生部首批数字化医院示范单位,各项医疗指标逐年提高,2003年成功兼并中国石化大连医院,人性化设计的现代化门诊大楼2004年投入使用,新教学病房楼即将建成,附属第二医院正向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院目标迈进。两所附属医院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房颤动导管介入消融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脑血管介入溶栓治疗和器官移植等也跨入到国内先进行列。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1月20日举行开工典礼,预计2014年底竣工。

学校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蒙纳士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巴普洛夫国立医科大学、古巴哈瓦那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高等院校和38个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欧洲合作伙伴占三分之一。

学校新校园位于旅顺南路海滨观光带中段,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主要教学区、生活附属设施区和体育运动设施区等,共45个单体建筑,北区为学校二期规划项目。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全校师生正为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