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内蒙古大学历史沿革

(一)成立时间
  内蒙古大学于195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立最早的一所综合大学,也是目前自治区惟一一所综合大学。1978年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全国96所重点大学之一,也是自治区惟一的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11月,经国家计委立项,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院校之一;2004年5月,成为省(区)部共建学校。创建之初,学校主要开展本科教育,1962年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8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内蒙古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3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我校设立了3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校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办学层次,还招收民族预科生、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学生。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
  (二)办学情况简介
  1957年学校招收第一届学生340名,1962年在校生达到1660人。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大学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国家“211工程”以来,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的同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9月,在校生近两万人(校本部有各类在校生12657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8203人,预科生139人,博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研究生1183人,成人脱产生581人,夜大生375人函授生1955人留学生90人)。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5%。
  建校之初,学校设置了8个本科专业。经过发展,到1982年本科专业增加到20个,1993年增加到24个,1996年增加到36个。1998年对本科专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将原36个本科专业整合缩减为30个,同时新设了10个新型和应用性专业。另外开设了本科双学位专业和本科辅修专业。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和发展,2003年本科专业达到57个(包括艺术类专业),另有专科和高职专业39个。学校已经形成了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门类等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
  建校近50年来,内蒙古大学为国家、自治区培养各类人才4万多人。1962年内蒙古大学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共有252人。1981年有350名本科生、35名硕士生毕业,“211工程”建设前的1996年学校有658名本科生、564名专科生、37名研究生毕业。2003年共有3143名本专科和研究生毕业,其中201名研究生、1687名本科生、1255名专科生。2004年,我校毕业博士研究生21人;毕业硕士研究生261人,另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44人,授予经贸工商管理专业硕士(EMBA)学位66人;校本部毕业本科生1658人;毕业艺术类及成人本科1275人;毕业专科和新高职学生1847人。
  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并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建校初期,周恩来总理指示高教部从北京大学等12所国内著名高校抽调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到内蒙古大学任教,组成最初的师资队伍:教学人员152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7人、讲师20人、助教92人、教辅人员33人。1979年教师总数499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8人、讲师257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1996年教职工总数1493人,2004年学校有教职工2371人(本部1447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42人)。
  (三)大事记
  1957年10月14日,内蒙古大学举行隆重的建校典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兼任首任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继侗来校执教并任副校长。在建校典礼上,乌兰夫明确提出内蒙古大学的“双重任务”,即“一方面,它与兄弟高等院校一样地贯彻执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校,它就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任务。”
  1959年3月,中共内蒙古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共青团内蒙古大学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召开。
  1977年12月,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使遭到“文革”破坏的教学工作走上正轨。
  1978年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0年9月,学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84年3月,生物系留日教师旭日干同日本学者合作,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体外受精的试管山羊。
  1985年,蒙古语言文学学科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1987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校作为附属中专保留。
  1988年,中国民族史、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生态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1989年3月,在旭日干博士的主持下,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同年8月,成功培育出第一胎试管牛。
  1992年,蒙古语族语言文学被列为国家高校重点学科。
  1993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共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内蒙古大学争进国家“211工程”。
  1993年12月,李博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动物生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无机化学、微生物学3个学科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1994年1月,在内蒙古大学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族学科蒙古学信息中心。
  1994年11月,蒙古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1995年,生物学和数理学(试办)2个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1995年5月,旭日干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2月,成立蒙古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始进行学院制改革。
  1996年,建立文史哲自治区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化学自治区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1996年9月,内蒙古大学“211工程”通过自治区组织的部门预审。
  1997年,经批准,建立草地资源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家畜繁殖生物技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1997年,“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6月,内蒙古大学“211工程”通过国家立项审核,11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1997年9月7日,隆重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李岚清、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内蒙古大学题词。
  199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校视察。
  1997年12月,被授予自治区文明单位称号。
  1999年,“基因序列的信息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建立自治区高等学校稀土材料重点实验室。
  1999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临学校视察。
  1999年1月,由内蒙古大学牵头,联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建的内蒙古地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并于2003年通过验收,正式挂牌。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惟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32个)。
  1999年11月,成立法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至此,学校形成了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
  2000年,“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1月,组建奥都实业发展集团公司,后勤与行政逐渐实现规范分离,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0年3月,自治区政府决定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并入内蒙古大学,组建内蒙古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4月,下发《内蒙古大学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2000年8月,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0年11月,自治区政府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理顺内蒙古大学和艺术学院管理体制的批复》,要求教育厅制定内蒙古大学和艺术学院管理体制实质性合并操作方案,同时要求内蒙古大学加强对艺术学院的管理。
  2000年12月,蒙古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
  2001年,因在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取得显著成就,旭日干院士被国家科技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2001年7月1日,内蒙古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
  2002年,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2002年1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两个学科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2002年1月,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学院总数达到15个。
  2002年10月30日,《内蒙古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的专家组论证。
  2003年,与科技部共建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临学校视察。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临学校视察。
  2003年12月,我校曹之江教授主持的“数学分析”课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曹之江教授被教育部评为首届全国名师。
  2004年5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和自治区主席杨晶签署协议,我校成为省(区)部共建学校。